8天突破1000萬,區塊鏈“相互保”會像餘額寶一樣成為網紅爆款麼?

買賣虛擬貨幣

▷ 火爆的“相互保”

日常所見的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不外乎遊戲、公益、醫療、供應鏈溯源、電子發票等領域。

進入10月,保險行業在螞蟻金服的帶領下,也開始在區塊鏈應用場景的版圖上不斷敲入新“釘子”。

10月中旬,螞蟻金服部門上線了一款產品叫“相互保”。0元加入,一面世便火的一塌糊塗。

截至10月30日14點,“相互保”參保使用者已超過1400萬,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細心的網友可以發現,在“相互保”介紹介面的底角,標註了“相互保×螞蟻區塊鏈”的字樣。

先簡單說說“相互保”的規則:

“相互保”是一款互助型網際網路保險產品,由支付寶旗下的螞蟻保險、芝麻信用聯合信美相互保險推出,瞄準重疾險市場。

“相互保”最大的兩個特點就是免費與眾籌

根據規則,支付寶芝麻分650分及以上且年齡在59歲以下的螞蟻會員,無需交費,即可加入到“相互保”中,可獲得包括惡性腫瘤(癌症)在內的100種重大疾病的保障,一旦自身患病可以一次性領取10萬或30萬的保障金;

與傳統昂貴的保險單相比,0元即可參與重大疾病保險,顯然更具市場流量吸引力

另外,“相互保”在他人患病產生賠付時參與費用分攤,參與眾籌,引入區塊鏈技術,保障線上參保資訊公開透明且不可篡改,由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區塊鏈提供技術支援,點對點的協作模式,且公開透明,讓一圈人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帶給保險業的曙光。

由是,這款加持了區塊鏈技術的保險產品,僅僅上線10天就狂飆千萬使用者,可謂達到了保險圈裡的頂級流量,也被公眾稱為繼“餘額寶”之後,支付寶推出的又一爆款網紅產品

▷ 其他險資紛紛效仿

而繼螞蟻金服採用區塊鏈技術推出“相互保”後,一些保險行業的龍頭企業及科技公司也紛紛試水區塊鏈市場。

10月29日,保險公司弘康人壽在官方微信選單上,悄然上線了“理賠區塊鏈”板塊。

資料顯示,該公司公佈的2017年度投保使用者的獲賠率為94%,並附上了107件理賠案件的展示,每個案件都部分顯示了立案號、理賠結果和存證編碼,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理賠資料上鍊,使其行業資料不可篡改且可溯源。

反觀以上兩項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保險”能為險企以下兩類主要的業務模式創新:

一是點對點分散式互助。

之前,區塊鏈科普作家長鋏曾在2016年7月發行的《區塊鏈:從數字貨幣到信用社會》一書中描述過一個應用場景,保險企業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互助保險”。

也就是說,中心化的險資可以透過搭建智慧合約,建立資金池,管理使用者保費,保單使用者也不需要一箇中介充當組織者,只需透過點對點互助形式,便可以在沒有中間機構的情況下,透過互助來達到保險的目的。

看上去,螞蟻金服的“互相保”似乎完全符合該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的場景。

二是資料不可篡改以及可溯源。

譬如說,傳統合約需要大量文書,同時嚴重依賴第三方來執行,一旦執行不力還需要仲裁和司法,而智慧合約完全數字化,合約被編碼儲存在區塊鏈上,當合約條款滿足時,合約就能自動執行,以智慧合約形式載錄的保單可以提高保單的效率。

與此同時,智慧合約在“區塊鏈+保險”應用中也可以保證資料的不可篡改和可溯源,區塊鏈網路的不可篡改在財產類保單中,也為財產的溯源與鑑定提供了更可信的資訊渠道。

而弘康人壽的“理賠區塊鏈”板塊也基本符合區塊鏈技術的資料不可篡改以及可溯源的場景應用。

▷ 只是區塊鏈技術為保險業賦能的同時,真的能一勞永逸麼?

顯然是不能。

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資料不可篡改特質為保險業賦能帶來了想象空間,但另一方面,目前區塊鏈與險企的結合仍處於初始階段,這裡存在大量的理念分歧以及大規模應用仍存在技術障礙。

譬如說,儘管目前有企業利用區塊鏈賦能保險產業的作用顯而易見,一些業內人士也提出了質疑:

無論是“相互保”還是“理賠區塊鏈”,這類技術應用還大多屬於昨天文中提及的聯盟鏈或者私有鏈,本質上並不具備去中心化和代幣激勵機制,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技術應用。

而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容易造成以下一些問題:

1.中心化壟斷資料問題

一是沒有解決中心化的問題,容易造成源頭資料失誤,以及中心企業的資訊孤島壟斷。

就如同上文提及到的智慧合約,試想一下,如果智慧合約登記的資訊有誤,由於不可篡改,使用者該如何解決,最終是否還是需要中心化節點進行某種“改正”?

關於資料上鍊,我們很清楚,鏈下資料上鍊其實就很難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就算採用物聯網等自動化採集資料,也不能保證資料的完全真實。一旦源頭資料存在錯誤,這種錯誤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以保險公司弘康人壽94%的獲賠率為例,所謂獲賠率,簡單講就是獲得理賠的案件佔所有申請理賠案件的百分比。按照弘康人壽的資料,僅有6%未獲賠。

“獲賠率高,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一間保險公司客戶多,賠款多,也意味著公司實力強。”而客戶一般願意選獲賠率高的公司投保,因為從資料上看,這樣的公司更有保障。

因此,每個年度,各家保險公司都會陸陸續續的公開發布自家的理賠資料。

而至於這個資料是真是假,普通使用者事實上並不能有效鑑別理賠資料的真實性,這就像我們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你用肉眼並無法分辨出它到底有沒有被P過。

那麼94%的資料到底是否會有水分?如果把這個資訊釋出在可信的區塊鏈網路上,就算能保證它不易被篡改,虛假的資料不被篡改,是否意味著會繼續錯下去?

而被各家保險公司視作生命的“資料”,在現有的中心化商業模式下,存在資料資訊孤島的現狀,區塊鏈技術如何打破壁壘,促成保險公司之間的資料共享,從而有能力去割斷中心化保險公司的命脈?

雖然弘康人壽稱,10月25日公司將去年的所有理賠結果寫入到區塊鏈中,6%未獲賠的案件主要因為客戶投保時未如實告知或惡意投保,已經立案的客戶,可透過功能頁面提供的交易碼到第三方區塊鏈平臺驗證理賠資訊是否真實,但未披露第三方區塊鏈平臺到底是誰?難不成又是一個背鍋的中心化資料處理者?

2.激勵機制匱乏問題

保險本身具有複雜性,牽涉到消費者、中介、保險人、再保險人以及審保過程,推動“區塊鏈+保險”應用落地這一過程中,便需引入多種激勵方式,因為缺乏代幣激勵機制,很難鼓勵各中心化機構通力合作。

在相互保過程中,我們看到,所謂的“O元加入”其實算是另一種“免費”的激勵機制,而事實上是,有專業保險人士計算出,這場免費參與的集體保險狂歡party,其實並不便宜

根據信美相互總精算師曾卓公開介紹,按照他們的計算,預計一個人每個月會被分攤6.6塊。

來源:鳳凰網財經

這句話,讓所有的人都相信這就是他們未來所要交的“保費”,假設60歲之前都可以交費,那麼30-40歲30萬保額,40-60歲10萬保額,總“保費”只有2000多塊。

而其實根據精算師,計算每個人每年需要支出的“保費”:

330000×75%×(51.9%×0.2%+48.1%×0.23%)+110000×25%×(51.9%×0.44%+48.1%×0.47%)=655元

每個人每年需要支出的“保費”要大概在每年650元左右,也比信美精算師所說的每年100元保費要高得多。

有人這個時候想跳出來了,點對點協作地拼單不是更便宜嗎,為什麼會更貴呢?

該精算師也直接抨擊“相互保其實不過是披著互助保險的外衣,穩賺不賠的“坐莊遊戲”而已。”

那麼一旦發現,其實“相互保”中是沒有這種“免費”的激勵,使用者還會不會參與呢?對比於那麼其他高昂保險費的險企產品,又會如何?

▷ 區塊鏈“相互保”會像餘額寶一樣成為網紅爆款麼?

“相互保”是由中心化機構發行,之所以目前要比其他保險公司強,做得好,是因為其結合了區塊鏈技術中的部分技術而推出的一款保險產品,首先就利用了“區塊鏈技術”的噱頭。

其次,相互保透過引入區塊鏈部分技術,將所有參保人的資訊記錄在區塊鏈上,使鏈上資訊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為被保險人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信任機制,保證了參保人資訊及交易的真實性,降低了核保成本,簡單賠付率可達90%(“簡單賠付率”指標是計算保險公司或行業同一個週期內的保險賠付支出額與保費收入額的比值。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公佈的資料,在2015~2017年三年間,中國保險行業平均的簡單賠付率約為33.4%。由此可見,“相互保”的90%的簡單賠付率具備一定優勢),省略了保險公司辦公地點和大量客戶經理/經紀人的支出,由此形成了其典型特點:透明,公開,公平。

這是該款產品可圈可點的地方。

而其實,這款中心化的,頂著“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相互保產品,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

雖然它對公眾的保險知識普及和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讓公眾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為區塊鏈的應用實踐增添了新例。

但是其設計上,仍然有很多不完美,而這些不完美,有絕大部分來源於並不完善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其中包括未能達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和未能形成的代幣激勵機制

如此而來,區塊鏈“相互保”會像餘額寶一樣成為網紅爆款麼?並不見得。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