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原油騙局”時代,世界會發生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拖延症是個壞毛病。寫這篇文章時,原油價格還是18美元,等到今天發出來的時候,WTI2005期貨最低價格已經跌到了-38美元。如果說10美元、5美元的原油還只是讓我們感慨見證歷史,那麼接下來史無前例的負值,則讓我們明白,之前以為自己見證的歷史,其實只是剛見證到歷史書的封面而已。

不過,坦率的說,從油價正40美元左右開始,我就堅信“原油騙局”論了。不僅如此,還提醒了身邊的朋友不要抄底原油,避免他們成為成千上萬被埋抄底大軍中的一員。

很多人抄底原油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以下圖為例,還是油價30美元時的對比,現在哪怕按照6月期貨價格,也已經又打了六折。換句話說,哪怕是按照WTI6月價格,現在每桶原油的價格只有礦泉水的三分之一,甚至還沒有桶值錢。

但是在這裡,我還是想再說一次我的觀點:長期來看,我認為油價是過去50年來最大的騙局之一,而如今這個騙局已經崩盤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講講支撐高油價的幾個基本故事邏輯。

1.原油不可再生

最基本的邏輯是:原油作為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越用越少,按照目前的趨勢,可能再過幾十年人類就會無油可用。1984年,全球石油儲量7620億桶,而當年的全球石油總產量是213億桶,按照這個速度,到2019年,全世界人類將無油可用。因此,油價上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2004年,據埃克森美孚資料,全球的石油儲量已經達到了11880億桶,而2019年,全世界人民不僅不再無油可用,而且儲量更上一層樓,達到了17297億桶。

換句話說,原油的確是不可再生資源,但隨著科技的提升和勘探能力的增加,原油的儲量是增長而非下降的,每年的新增探明儲量遠高於開採量。雖然我們越用越少,但是越找越多啊!這個邏輯,已經被證偽了。

2.原油作為商品具有抗通脹屬性

第二個邏輯來了,原油畢竟是商品,而只要是商品,就會具備抗通脹屬性,美元越印越多,原油當然也就越來越值錢。

這個邏輯看起來沒錯,但商品的抗通脹屬性,其實是和生產成本掛鉤的。例如,黃金的開採成本均價是1200美元/盎司,這個開採成本並不包含資源稅等支出,而且還在不斷上升。因此,全球公認的黃金底價就是1200美元。

而原油作為一種商品的生產成本如何呢?答案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開採出每桶原油所耗費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因此原油的每桶開採成本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一直在下降。且不說美國的頁岩油技術,對於傳統原油大國例如俄羅斯和沙特而言,原油開採成本也是一直在下降的。例如,1999年,俄羅斯的原油開採成本還高達11美元,而如今據官方披露,已經下降到了3.2美元。

換句話說,作為一種依賴於科技提升來降低生產成本的商品,指望原油抗通脹也是不符合邏輯的,你見過囤積iPhone抗通脹的嗎?

3.原油的“國家綜合成本”很高

說到開採成本,很多人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叫做“石油國家成本”,也就是說開採成本不能直接算油井上的成本,還要算油井之外的成本。很多產油國,比如說沙特、俄羅斯,全靠著賣石油來養活全國老百姓,因此,要把政府預算等支出攤銷在每桶石油上去。以沙特為例,目前的石油開採成本不足5美元,但“石油國家成本”高達73美元,俄羅斯的石油國家成本同樣高達50美元。

這個邏輯其實就更站不住腳了,因為所有的政府預算,都應該是“量入為出”,如果沙特的石油賣的賤了,自然,王公貴族們的法拉利沒法買了,老百姓的免費教育醫療福利也要打折,這樣一來,所謂的“石油國家成本”也就降下來了。

換個角度想想,你去找工作,跟老闆說我一年衣食住行至少20萬,所以你必須給我開20萬的工資否則我活不下去,顯然不可能有人僱傭你。

那麼,真正支撐油價的究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無非是兩個事情,或者說兩個壟斷。

1.歐佩克對石油產能的壟斷

如上文所說,由於石油實際的儲量越來越多,再加上開採成本越來越低,因此如果原油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那麼油價基本上就會與開採成本掛鉤。但是,在歷史上,原油一直都是一個壟斷特徵非常明顯的標的,從1880-1890年的洛克菲勒壟斷,到1945-1973年的七姐妹寡頭壟斷,再到1973年開始的歐佩克壟斷,原油的主要產能一直都被寡頭所控制。

其中,歐佩克壟斷作為全球主要產油國國家力量的體現,不受反壟斷法的約束,因此對產能的把控力尤其強大。因此,雖然原油的生產成本很低,但由於每當油價下跌時,各國都會集體減產讓價格漲上去,這樣一來大家都有肉吃。

2.美國對石油定價體系的壟斷

原油作為一個賣方市場,買方就沒有機會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尤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每天消費原油超過2000萬桶。美國完全可以透過各種政治乃至軍事手段進行干預從而降低油價,但打的是另一個算盤——全球能和美國相競爭的主要經濟體,歐洲、日本、中國,都是石油進口國。因此,如果美國能壟斷石油定價體系,那麼獲得的收益顯然比自己買到便宜原油大得多。

因此,美國其實和歐佩克達成了某種默契,美國不去幹預歐佩克對於石油產能的壟斷,而歐佩克存續的實質條件其實就是將美元作為全球石油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這樣一來,美國人只需要用自己印的紙條就可以換來大量的原油,而且也穩固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岌岌可危的美元世界貨幣地位。至於那些嘗試反抗的國家,無論伊拉克還是利比亞,都遭到了美國主導的政權傾覆,殺雞駭猴。

但是,2020年,為什麼就變了呢?

表面上看,引爆這輪油價暴跌的原因是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石油消費減少。而實際上,這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真正的原因,則是支撐油價上漲的兩個實際邏輯,已經不再成立。

一方面,隨著美國頁岩油技術的成熟,美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歐佩克對於石油產能的壟斷逐漸流於形式,甚至內部各成員國之間也開始互不相讓;而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原油消費量的提升和人民幣國際化,越來越多的產油國開始與中國達成雙邊協議,接受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石油美元”的存在必要性也開始有所下降。

對於沙特這樣的低成本產油國來說,一旦油價下跌,對於自己來說最有利的方式就是開足馬力生產,從而對沖每桶利潤降低帶來的損失。而另一些國家比如說墨西哥,已經在衍生品市場建倉了數十億美元的原油空單作為對沖,更沒有動力減產。在最近一次的原油減產談判中,墨西哥就拒絕減產40萬桶,只同意減產10萬桶,最後居然是特朗普委曲求全同意替墨西哥承擔減產的30萬桶,才讓協議最終達成。

但所有的妥協,都是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當增產對各國更有利時,囚徒博弈帶來了惡性迴圈,油價螺旋下跌也成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就像當年跌到3000美元時人們說的“比特幣騙局”一樣,石油也開始成為“騙局”。而與比特幣騙局不同的是,這一次,油價很難像比特幣一樣迅速反彈,而是很可能進入一個長期的低位盤整。甚至在我看來,今年我們很難再看到40美元以上的原油。

下一個問題來了,後“石油騙局”時代,會發生什麼?說幾個個人的判斷,僅供參考。

1.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遭受重大打擊

在我看來,這是最直接的影響。過去我們買相對較貴的新能源汽車,除了補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省油。以特斯拉Model X為例,百公里耗電大概20度,按照國內電價大概12元;而同檔次的傳統SUV例如沃爾沃XC90,百公里耗油大概8升,按照過去的油價大概60元,相差高達五倍。

而油價跌到20美元時,情況就變了。20度電的成本沒有變,但10升汽油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尤其是在美國,一方面電費更高,平均高達0.13美分/度,相當於中國的二倍;另一方面汽油價格更低,目前已經跌到了1.89美元/加侖,相當於0.5美元/升。此時,同樣是行駛100公里,電動車成本是2.6美元,而汽油車成本只有4美元,再考慮到電動汽車的電池損耗成本以及保值性等問題,毫無疑問,買汽油車變成了更經濟的選擇。

馬斯克也許萬萬沒想到,油價暴跌很可能成為特斯拉未來5年最大的挑戰之一。

2.“石油美元”體系岌岌可危,中國成為最大贏家

這次油價暴跌,也意味著“石油美元”體系即將終結。

一方面,原油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飢不擇食的產油國已經無所謂收的是美元、歐元還是人民幣,有奶就是娘。另一方面,在這次美國股災中,美聯儲連續量化寬鬆,開足馬力印鈔,也已經開始影響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公信力。如果說小布什時代以及之前,美國是靠其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來維持石油美元的地位,而奧巴馬時代至今,美國依靠頁岩油技術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從而維繫石油美元體系,那麼如今,在一個壟斷被打破的原油市場,“石油美元”已經徹底難以為繼。未來,世界將會迎來真正的原油自由貿易時代,甚至如同索羅斯在《金融鍊金術》一書中所述,由買賣雙方共同形成的國際組織取代歐佩克來決定原油價格。

最近很多人開始批評當年的中俄原油供應協議,認為被俄國佬忽悠接盤了高價原油。其實,一個基本常識是:上萬億美元,數十年週期的交易,不可能按照固定價格,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表示:根據雙方簽署的相關合作協議,原油貿易價格公式是與國際油價掛鉤的,也是隨著國際油價走勢波動的。 

而另一個佐證是,據沙特阿美髮布訊息:5月銷往亞洲的阿拉伯輕質油的官方售價設定為較阿曼/迪拜均價貼水7.3美元/桶。換句話說,沙特為了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已經願意在已經降低的價格基礎上再來一個老鐵骨折價,優惠力度可見一斑。

當然,不僅是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傳統石油進口國,也都會或多或少從中分得一杯羹。但中國毫無疑問會是這次油價暴跌的最大受益者。從2017年開始,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而如今油價暴跌,對於中國經濟發展而言毫無疑問是件好事。一方面,油價下跌有利於刺激消費,帶動煉化、汽車、造船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石油美元”壟斷被打破,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將有機會迎來新的機遇。

一如既往,我看好未來10年的中國經濟,而油價的下跌讓我又多了一個“做多中國”的理由。

3.原油淪為期貨交易籌碼,新資產呼之欲出

其實,在這次暴跌之前,原油最大的功能就早已不再是用於生產和消費,而是作為投機者的籌碼,在全球各大交易市場中倒來倒去。且不說全球最大的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期貨,僅僅2018年上線的中國原油期貨,第一年的成交額就超過17萬億元。而這個天文數字,僅僅是全球原油期貨市場的6%。

換句話說,全球每年的原油衍生品交易額超過4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每年原油現貨產量的50倍以上,甚至比目前全世界地下石油儲量還多。

但同樣,在這次原油暴跌中,石油作為衍生品標的的缺點也暴露無遺——不僅產量容易受操縱,而且儲存空間有限,交割成本高,這些因素疊加起來,最終導致WTI2005期貨價格出現負值的尷尬場面。換句話說,原油作為投機者交易的籌碼,其實並不完美,甚至有著嚴重的致命缺點。市場上急需新的資產,來部分取代原油作為交易籌碼的地位。

而這也許是數字貨幣最大的歷史機遇所在。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比特幣從來不是避險資產,但它是人類有史以來發明過最完美的投機標的。比特幣作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共識資產,被稱為數字黃金。以太坊作為全球分散式計算機網路的“燃料”,同樣也可以充當“數字原油”的地位。相比黃金、原油等傳統商品資產,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總量可查,產量恆定,而且交割成本低,在很多方面來說都是更好的投機標的選擇。

目前,全球兩大衍生品交易所芝商所(CME)和洲際交易所集團(INE)都已經佈局了數字貨幣衍生品交易,這將在長期提升數字資產的合規性和流動性。未來,我們甚至可以暢想,當美元一家獨大的地位被逐漸動搖,通貨膨脹日益加劇,數字資產很可能和黃金、原油等商品一起成為新版SDR一籃子貨幣的組成部分。

後“原油騙局”時代,與挑戰並存的,是屬於區塊鏈從業者的歷史機遇。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