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好的數字貨幣的估值模型?

買賣虛擬貨幣
幣圈有一個敏感的直擊靈魂的問題,這個幣有什麼價值?價值決定了價格,不說那麼絕對至少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投資中獲利為第一目的,如果對價值完全無從判斷那麼對價格的判斷只能全部來自K線,業內有一些K線高手,但是,如果是一個剛剛出現的數字貨幣,一個沒有上線的專案,K線還沒走出來,怎麼判斷呢?沒有好的K線,好的歷史資料,就無從判斷——對於新專案K線是失效的。對於中期長期趨勢的把握需要考慮幣本身的價值。因為數字貨幣的歷史較短,和金融結合緊密,缺乏監管之下亂象叢生,導致傳統行業的估值模型幾乎全部失效,即使是這些年一直叫嚷的網際網路思維到了區塊鏈行業依然不靈光,那麼怎麼樣去評估一個數字貨幣的價值呢?

舊有的方法都不管用了,新的方法還沒有成熟,那麼,今天我們就忘掉所有招式,以最樸素的邏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去偽存真地去判斷一個數字貨幣的價值。你會發現,你覺得沒有價值的可能有價值,你覺得有價值的可能沒有價值。

基本原理

第一條基本原理,任何價值如果不能體現在價格之上,那麼,對於投資者,就是沒有價值。如果這一條基本原理,您不能認同,那麼,請關閉網頁這篇文章就不要看了,投資的第一要務就是賺錢,不敬業的人,有什麼好聊的。

第二條原理,任何投資都需要一個時間作為限制條件。當然,價格達到預期的時間週期可以拉長到3-7個月,甚至更長,但是如果需要拉到3-7年之久,那麼投資標的就不需要僅僅在數字貨幣這個範圍內選擇了,有更穩健的投資標的。數字貨幣的投資應該在3年以內,我已經最大限度的放寬了這個標準。傳統VC也就是3-7年,證券股票二級市場投資我就算說拿著蘋果股票、阿里巴巴股票三年,又有幾個人拿得住。作為價值投資去投資一個股票,每年拿分紅當然也可以,數字貨幣不是股票,本質上不代表公司的權益,拿著比特幣分到了分叉幣,拿著PoS共識機制的數字貨幣存幣去增長幣的數量,都不是股東分紅,如果你硬要把數字貨幣收益往證券分紅上靠,結果大概率不會盡如人意。數字貨幣的投資更符合投資的本性,低買高賣,賺取差價,時間短,見效快,有一夜暴富的故事,就有殺人如麻的鐮刀。投資風險很高。

一個商品或者一個東西怎麼樣才能增值?第一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似乎很不錯——共識(也就是需求側的基礎);第二,這個東西要足夠稀缺。有了前兩條,就不用擔心沒有交易市場,有明眼人會搞一個交易市場的。

比如春運時候的火車票,交易平臺上買不到了,自然就會有黃牛,交易平臺上的價格是500明明稀缺不讓調價,黃牛給你抄到800抄到1000元,其實不是炒到這個價格是本來就值這個價格,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或者說人性的基本法則。為什麼春運總是買不到票呢?平臺把價格提三倍五倍,自然你就可以買到票了,前些年有經濟學家這麼表達觀點,結果被“剛需”論調的人大罵。其實沒什麼可罵的,人類除了攝取蛋白質、水、糖分、無機物等維持生命的東西之外,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的剛需。

共識和足夠稀缺:足夠稀缺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2100萬個btc,永不增發,社羣也不允許改程式碼增發,基本上數字貨幣都是這個路子,一些數字貨幣,每年總量增發1%-5%說是更符合經濟學規律,與組織發行法幣刺激經濟似乎還能結合到一起。實際上未必是。

供給側

價格無外乎供需關係,數字貨幣的供給側,理論上來說是不容易變更的,透明的,但是事實上不一定如此。如果要幣價增高,要麼進場的人增多,要麼進場的幣變少,這也就是很多小幣,在有一定人數後,設計模型將流動性鎖住的原因。但是,對於主流數字貨幣來說,供給側的問題並不是很大,以BTC為例,平均每十分鐘產生50個,四年區塊產量減半,總量2100萬。所有人算同一個起跑線,中本聰的消失或者對地址上的btc一個都不動,相當於人為的鎖定了一小部分流動性。供給側的模型主要是直銷類產品喜歡的東西,這是2019年模式幣的主體設計核心,這樣的供給設計,對行業和技術發展都沒有太大幫助,需要了解相關資訊的讀者只要搜尋模式幣基本都能搜尋到很多資訊,去裡面找到有關供給控制的內容即可。

在此特別指出,某些帶有所謂比特幣原教旨主義基於Mimblewimble協議的數字貨幣,平均每秒鐘一個的增發速度,永遠在增發。或許作為貨幣是有意義的,但是作為中長期的投資標的,其實是非常不樂觀的,因為供應的數量一直在增加,即使每年的通脹率都在減小,剛剛上線之後,對人心理的暗示也不是很好,供給側的模型即使不用特別完美,也不可以如此隨意。而如此隨意的作品,更像是極客的一個試驗品,試驗品的風險一般都不小。

需求側

如果區塊鏈數字貨幣的供給側是透明卻不能變更的,那麼,需求側就是核心了。需求側的規模越大越好。

需求側規模經濟又叫做網路效應。前者是學術界的叫法。

於是,聚焦到網路效應。網路效應指的是使用該網路的人越多,這個網路系統的價值越大。

網路效應在網際網路行業用的非常多,其實,網路效應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電話,用電話的人越多,人們可以透過電話與更多的人進行溝通,電話對每個使用者的價值也就越大,然後更多的人會進來。所謂的“需求創造新的需求”。

想要幣價不斷上漲就要不斷有人進來,不斷有人自願的進來,而必須有網路效應才可能有人不斷自願的進來。來一波人可以,持續來人很難,這也就是歷史上大多數的數字貨幣價格經過拉昇跳躍之後,就一路下跌,趴在那裡,或是一蹶不振或是在等待大餅的召喚,大餅不起,他也不起,大餅起來了,他也不一定能跟著走。於是,好的數字貨幣估值模型其實是評判數字貨幣是否能夠具有網路效應。

總結

本文講的怎樣才是好的估值模型以及最基本的原理,指出了去探索供應模型和需求模型的路徑,大家可以循著路徑去搜集資訊去獨立思考。最後得出網路效應是一個核心指標的結論。那麼,關於如何評判數字貨幣需求側的經濟模型,評判數字貨幣的網路效應,需要一篇相對全面的文章,專門來講述這個內容,下一篇文章我們來專門講這個事情。

估值模型或者評價方法這條路是很長的路,找到正確的路徑,一直走下去,最後才能獲得最後的完整估值模型。而相對完備的模型將有助於我們在數字貨幣投資這條路上走的更加長遠。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