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挖礦的對比
交易挖礦能夠有效促進使用者交易的活躍度,是一種非常好的促活拉新的激勵手段,交易挖礦在18年實現了大爆發,但實際上這個概念很早之前就已經誕生了,源於香港的龍網、ceo等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後來fcoin充分擴大了其影響力。
然而透過交易挖礦做大做強的fcoin,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模型規則的失控和解決過程中的一系列失誤,最後導致失敗。
而近期,又有多家dex推出了交易挖礦,有了fcoin的前車之鑑,後面推出的交易挖礦應該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最佳化和改進,防止過分起爆從而沒有可持續性。
我們來對比多家交易挖礦的情況
fcoin交易挖礦
首先,讓我們看看 fcoin 的交易挖礦:
1. 分紅機制
平臺將每日收入 交易手續費 的 80% 以分紅的形式按比例分配給 ft 的持倉者。
2. 挖礦機制
平臺將使用者交易手續費以 ft 的形式全部返還給使用者。
3. 挖礦同步解鎖倉位
49% 比例的基金、團隊及私募投資者所持有為預先發行且凍結。51% 比例的 ft 透過「交易即挖礦」的方式逐步分配給交易使用者 挖完即止。同時根據每日挖礦數量,鎖倉的 ft 根據比例同步解鎖。
4. 20% 邀請獎勵機制
邀請者可獲得被邀請者 20% 額外的交易手續費 挖礦 返還,透過 ft 的形式。
fcoin 之所以能在極短時間內引爆整個市場,與上述四個核心機制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裡面很多問題。fcoin大量成交量來自於自成交,預計有超過 95% 的交易,也就是由於機制 4 的存在而產生的刷單。刷單者可以不用持有 ft 就獲得無風險的 120% 超額受益,因此吸引了大量的自成交者入場,他們並沒有提供真實的流動性,只是不停的重新整理交易量的紀錄,不停的挖礦。
除此之外,80%的收入分紅是fcoin通證設計的本質缺陷。新的ft通證由“交易即挖礦”供應。每天都有新的ft通證進入市場,因此產生通證的通貨膨脹。fcoin試圖透過給ft通證持有人提供激勵的方法,來減少通證的流通,以達到推高價格的目的。fcoin把平臺收入的80%(例如由交易商支付並由fcoin收取的交易費)作為分紅,分配給ft持有人。這裡的邏輯是ft通證持有人想要獲得分紅,因此不會出售他們的ft通證。 不幸的是,這個分紅方案反而成了fcoin通證經濟設計中的致命缺陷。結果是,它不但沒有提高通證的價格,反而導致了ft通證價格的崩潰。
比原鏈mag交易挖礦
mag交易挖礦是比原鏈mov團隊推出的和磁力兌換相關的挖礦活動。mag交易挖礦更為複雜。
官方稱:mag的挖礦活動會遵從“兼顧多方,有所側重”的原則,透過掛單挖礦、交易挖礦、過往使用者空投、交易渠道挖礦以及流動性挖礦五種方式
1、掛單挖礦
各個交易對的前買十和前賣十檔位參與該交易對的掛單挖礦
2、交易挖礦
各交易對交易挖礦每天釋放的mag數量為固定值,交易者按照交易量的比例分配各交易對挖出的mag
3、交易渠道挖礦
交易渠道挖礦面向為磁力合約提供訂單的各類渠道,包括bycoin、byone等各類接入磁力合約的錢包
4、流動性挖礦
根據提供超導流動性池來進行挖礦
5、過往使用者空投
sup持有者,磁力兌換過往使用者,基於交易量的額外空投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空投
mag的規則較為複雜,有多種方式可以獲得mag,其中掛單和交易挖礦主要為了增加磁力交易的深度和活躍度,交易渠道挖礦為了激勵各個渠道的貢獻,流動性挖礦為了提升流動性池的lp,而空投則是為了激勵老使用者。
mag 總量不超過1,000,000枚,其中對磁力過往交易使用者及sup持有者空投mag的數量佔總量的15%。除空投部分外,其它mag將分期透過挖礦的方式分發。首期mag的挖礦數量為100,000枚
從挖礦數量上來看,mag保持了較為剋制的手段,首先總量較小,除了空投,首期也只放出10萬個,防止惡性的通貨膨脹帶來的問題,量小就帶來稀缺性,從而防止大量的拋壓存在。
imtoken的交易挖礦
作為幣圈使用者數量最多,使用範圍最廣泛的錢包,imtoken為了推廣它的去中心化交易所tokenlon,也發幣來進行流動性挖礦。
tokenlon透過算力來計算獎勵
算力獎勵計算方式
- 未繫結邀請碼的情況下,算力獎勵 = 淨貢獻 * 0.6
- 繫結了邀請碼的情況下,算力獎勵 = 淨貢獻 * 0.7
淨貢獻計算方式
進行不同型別的交易,對應的淨貢獻也有所不同:
eth 兌換其他幣種
淨貢獻 = 交易額 * 手續費率
其他型別兌換
使用者支付的費用 = max(手續費,礦工費),即:
如果礦工費大於手續費,那麼使用者只需支付礦工費,對應的淨貢獻即為零,因此不產生算力
如果手續費大於礦工費,那麼使用者只需支付手續費,對應的淨貢獻為手續費與礦工費的差值
lon的計算規則也較為複雜,對於使用者不是這麼友好,且發行總量較大,為20億,但初期只發放500萬枚,也可以防止持續的通脹帶來的連鎖反應,增加可持續性
交易挖礦的比較
專案 | 發行總量 | 獲取規則 | 規則複雜度 | 是否設定硬頂 | 代幣作用 |
ft | 上限100億 | 分紅,挖礦和邀請 | 較為簡單 | 否 | 分紅,平臺幣 |
mag | 上限100萬 | 空投,挖礦,流動性提供和渠道分紅 | 較為複雜 | 第一期10萬枚 | 治理代幣,defi用途 |
lon | 上限20億 | 挖礦 | 計算較為複雜 | 每週分配1,000,000lon代幣獎勵 | 平臺幣 |
在“理想”的情況下,礦幣總量被挖完之前,交易挖礦模型是可以持續的。但這種模式早期火熱帶背後的現實卻是:大量的交易量都是依靠專業量化團隊和大礦工套利團隊刷單 。這部分人佔據了大多數,這也是為什麼ft倒下的原因。
所以後續的交易挖礦都借鑑了fcoin的教訓,設定分配硬頂,防止過快的流入市場,同時設定一定複雜的機制來提升刷單的成本。
免責聲明:
-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